小紅書都在推:山西碗托,滑嫩嚼勁好吃!
作者:佚名|分類:生活雜談|瀏覽:88|發布時間:2025-09-04
@南方朋友們,來猜猜看這是啥。
糕點?涼粉?涼皮?哈哈,都不對!
北方朋友猜出來沒,正確答案就是——碗托。
這是節后返工的山西小姐姐帶回來的“土特產”,但一眾南方同事都看不出個所以然。
嘗一口就和解了,不認識歸不認識,好吃是達成共識了!
滑嫩嫩、糯嘰嘰,帶點韌度,有些像涼皮,但更厚實勁道。
淋上料汁翻拌均勻,又辣又酸又香,越嚼越帶勁。
碗托,是面食大省——山西的特色小吃,也叫碗脫、碗饦、碗坨、碗團、碗禿等。
做法比涼皮簡單得多,調好面漿后裝碗里上鍋蒸熟,之后或涼拌或熱炒食用。
在山西飯店吃碗托,通常是脫模切條,澆好料汁端上來。
若是往小攤那兒一站,便能看到碗托口口相對堆疊出的市井氣息。
店家手法很是熟練,一手拿碗,一手拿刀,橫豎劃拉幾下,碗托就分成了大小均勻的菱形。
而后勾上一勺油辣子,澆上蒜水、陳醋,刀尖再沿碗邊輕輕撩一圈,碗托和碗底便分離開來。
圖源網絡
食客接過,一手托著碗,一手用一根竹簽叉著吃。
這樣一份基礎款碗托,只賣3、4塊錢,但古城里的小店,一天能賣上1000多碗呢!
碗托隨處可買,也有真空包裝制品可網購,味道也不差。
不過,面食天才山西人還是喜歡在家自制,各地區做法、吃法極為內卷。
其中最有代表性的,要數晉中平遙、呂梁柳林和忻州保德這三地。
平遙縣每年能產4萬多噸小麥粉,當地人也就偏愛白面碗托。
面漿用面粉和水調制而成,蒸好后還要切片下鍋炒,配菜葷素不忌,豐儉由人,有些炒牛河的意思。
柳林人更愛蕎麥碗托,做法也頗為精細。
要用蕎麥糝子手動揉搓出面漿,待沉淀后倒掉表層清水,只用底下的粉糊蒸制。
純蕎麥碗托微青發灰,看著丑,質地更為堅韌,適合追求嚼勁的人。
保德同樣盛產蕎麥,做碗托直接用當日新產的蕎麥粉。
去粗黑留細白,“上蕎面”做出來的碗托更白凈嫩滑些,黃金搭檔則是肉臊子。
隨著口味的變遷、包容,自家做碗托已不拘白面蕎面,喜歡哪種就放哪種。
還可以把兩者結合起來,兼顧滑嫩和筋道,喏,我今兒做的就是
蕎麥粉、面粉都用,比例上可含糊不得。
蕎麥粉多了,容易發灰發硬;面粉多了,口感上又失了嚼頭。
我測試了幾次,發現蕎麥粉 : 面粉=1 : 3,做出來的碗托軟硬適中,麥香面香兼容。
手法也很重要,先和成面團,再分次加水-重復按壓揉捏,使面團充分吸收水分,變為酸奶稠度的面漿。
面漿掛勺、沒有面疙瘩,蒸完漂亮不開裂,完美!
碗托碗托,面漿自然要用碗來“托”。
首選闊口淺底的碗,蒸出來的碗托厚度適宜,用小刀劃拉也很方便(也可以用盤子裝).
至于料汁,我做了最經典的涼拌款,還額外擱了點黃瓜絲,口感更豐富。
你們也可以按炒面的方式來加工,或是做個肉臊子當澆頭,吃法多多,任君選擇.
碗托便宜好做又家常,名氣卻不小.
上過《舌尖上的中國2》,還是非遺美食,近兩年在某音、某書上也大火了一把.
想在家自制的,趕緊領走這個不踩雷的方子吧.
- 山西碗托 -
[ 食材 ]
蕎麥粉35g 中筋面粉105g 鹽5g 五香粉2g 溫水460g 熟芝麻1小勺 花生碎1小勺 油潑辣子1小勺 陳醋1小勺 蒜水1小勺
此配方可做2-3人份
[ 食譜 ]
1.料理盆中加入105g中筋面粉、35g蕎麥粉、5g鹽、2g五香粉攪拌均勻,少量多次加入100g溫水調成絮狀,揉搓5-10分鐘,成團即可,蓋上保鮮膜室溫松弛15分鐘

水量可根據自家面粉的吸水程度調節,面團是偏干的
2.松弛后繼續1-2分鐘揉成光滑面團,分次加入溫水,先用按壓的方式使面團吸收水分,吸收完再加下一次,直至面團變成糊狀,有筋性
注意要統一方向攪拌,面筋結構緊密上勁,吃起來勁道有嚼勁
3.選個有小窩的碟子,先蒸2分鐘,再倒2勺面糊,上汽后蒸10分鐘,蒸好后室溫晾涼
4.用小刀菱形字型割開,澆上1小勺蒜水、陳醋,再撒上1小勺搗碎的熟芝麻和花生碎,最后淋上1小勺油潑辣子
學著山西人用小刀劃成菱形,自助澆上料汁,拿起叉子開吃!
碗托口感細膩,嚼吧嚼吧越顯勁道.
美食大抵就是這樣,在傳播過程中相互影響交融,逐步演變成當地人為之驕傲的符號.
做美食博主已是第9個年頭,我想,這份新鮮感應該沒有盡頭吧.
畢竟這片國土還有廣袤無垠、靜待我去發現的美味,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多多貢獻選題呀~
(責任編輯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