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嘗試縉云燒餅外賣,不如現做口感差
作者:佚名|分類:生活雜談|瀏覽:84|發布時間:2025-09-06
第一次吃縉云燒餅是在麗水市區的外賣點。雖然到了已經不脆了,有點像餡餅,感覺一般,但又吃了好多次縉云燒餅,都是現做,出爐就吃,完全不一樣。薄的、厚的、咸的、甜的都吃了個遍。早餐燒餅配餛飩,也是標配。
據說在遠古時期,軒轅黃帝在縉云山的鼎湖峰上架起大鼎,煉丹修仙。當地的山民們為了支持黃帝,紛紛前來幫忙。他們有的砍柴,有的生火,日夜不息。由于煉丹的工作非常繁忙,大家常常顧不上吃飯。
有一天,一位山民帶來了一些面粉,本想做點面食充饑。但煉丹爐火溫度極高,旁邊又找不到合適的炊具。情急之下,他靈機一動,將面團搓搟成餅,隨手貼在了煉丹大鼎的內壁上。沒想到,丹爐內壁的高溫迅速將面餅烤得焦黃酥脆,散發出撲鼻的麥香。更神奇的是,煉丹時產生的仙氣和水汽也浸入了餅中,讓餅胚在酥脆的同時,內里卻變得異常柔軟滋潤。

烤好的餅香氣四溢,引得眾人紛紛圍攏過來。黃帝也聞香而來,嘗了一口后,大為贊賞,連稱:“此餅酥脆咸香,內蘊仙氣,甚好!甚好!”
從此,這種貼在大鼎內壁烤制的餅就成了大家充饑的美食。因為鼎內溫度高,餅要做得薄一些才容易烤熟,所以形成了縉云燒餅“餅皮脆薄”的特點;而煉丹時的水汽則造就了它“內質軟糯”的口感。

后來,黃帝馭龍升天,但制作這種燒餅的方法卻在縉云當地世代流傳了下來。人們為了紀念黃帝,就用陶土燒制成類似丹爐的烤桶,模仿當年的方式烤餅,并稱之為“縉云燒餅”或“軒轅餅”、“鼎爐餅”。

(責任編輯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