逛老門東逛到腳酸時,被巷口飄來的溫厚鴨香勾了魂——不是網紅店那種沖鼻的香精味
作者:佚名|分類:生活雜談|瀏覽:88|發布時間:2025-09-04
漫步在歷史悠久的老門東街區,當雙腳疲憊不堪時,一股誘人的鴨香迎面撲來——這絕非網紅店那種刺鼻的化學調味品香味,而是老南京人家精心燉制了數小時的老鴨湯的獨特醇香。沿著香氣指引的方向,穿過狹窄的明瓦廊巷道,一家名為“鴨小妹鴨血粉絲湯”的小店映入眼簾,其招牌雖簡陋卻醒目地掛在一個古老的木門框上。門外幾張折疊桌旁坐著幾位本地大叔,正專注地享用著美食。
店內的老板是一位扎著高馬尾的年輕女子,她微笑著一邊擦碗一邊說:“我爺爺過去在城南經營一家‘鴨子店’,早在解放初期就擺攤售賣各式鴨雜湯。我家的手藝傳承至今已有好幾代。”南京人對鴨子的喜愛,早已深深融入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之中。當年金陵作為都城時,養鴨烹鴨既方便又實惠,從皇家宴會到街頭小吃,“無鴨不成席”成了傳統習俗。在老門東這片布滿明清建筑的地方,昔日巷口隨處可見的賣鴨湯攤販,如今僅剩這些藏匿于小巷中的小店還在堅守。

我點了一份招牌鴨血粉絲湯,上桌時碗里的湯面上漂浮著一層薄薄的鴨油花,熱氣騰騰地散發出誘人的香味。先嘗了一口湯,味道鮮美無比——沒有一絲味精帶來的澀感,只有老鴨長時間燉煮后才有的醇厚滋味。“每天凌晨三點我就開始熬制鴨湯了,只放生姜、蔥結和少量料酒來去腥提香,要讓湯汁濃稠至少得燉四小時。”老板邊忙碌著為鄰桌顧客服務邊解釋道。碗里的配料豐富而誘人:鴨血如豆腐般嫩滑,輕輕一夾便顫巍巍地搖晃;鴨肝細膩軟糯,入口即化;鴨腸處理干凈且爽脆可口。粉絲吸飽了湯汁后變得格外美味,連湯帶粉一起送入口中,暖意從喉嚨一直傳遞到心底。

配著一塊剛出爐的鴨油燒餅食用,外皮烤得金黃酥脆,內里層層疊疊,鴨油香與麥香交織在一起。按照老南京的傳統吃法,將燒餅掰碎泡進湯中,軟而不爛,吸飽了鮮美的湯汁,一口下去,碳水化合物和肉香的組合令人難以忘懷。鄰桌的老王大爺吃完后仍意猶未盡:“我在這附近住了三十多年,從爺爺擺攤開始就跟著吃,現在孫女接手了,味道依舊正宗,比那些裝修奢華的新店更勝一籌!”老板聽到這話后,遞來一小碟自制的辣椒油說:“這是用秦椒熬制而成的,加入白芝麻增香而不辣,你試試拌粉絲吧。”
用餐完畢擦嘴之際,我注意到門外老槐樹下的石墩上坐著兩位小姑娘,她們正分著一碗鴨血粉絲湯吃,這情景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我和表姐圍著外婆燉的老鴨湯搶食的畫面。老門東的青磚黑瓦雖是供游客欣賞的景觀,但巷子里這一碗冒著熱氣的鴨血粉絲才是真正的南京家常味道。它不講究精致擺盤或花哨宣傳,卻承載著從六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飲食智慧——用最樸素的食材和最長情的熬煮時間,將老城的歷史韻味與人間煙火燉入一碗湯中。
如果你來老門東游覽,請不要只盯著那些網紅店排隊的人群。不妨拐進小巷尋找“鴨小妹”。當你品嘗到第一口湯時便會明白,南京的味道并不藏身于高樓大廈之中,而是在這樣一家充滿家傳手藝與千年飲食文化的粉絲湯里,它溫暖人心,恰似老城人待客的熱情和真誠。
(責任編輯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