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載匠心獨運,大叔重鑄56道傳統技藝傳奇
作者:佚名|分類:生活雜談|瀏覽:84|發布時間:2025-07-30
近日,一段短視頻在抖音上引起廣泛關注。視頻中的主人公郝振江大叔,用32年的時光,重現了56道《紅樓夢》中的經典美食,這份執著與信仰令人嘆為觀止。
郝振江,今年49歲,是一位熱衷于烹飪的廚師。自17歲起,他就對《紅樓夢》中的美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從此踏上了研究之路。
經過多年的努力,他成功復刻出了茄鲞、冷香丸、小荷葉蓮蓬湯、藕粉桂花糖糕等56道菜品。而這一切的背后,是他堅守的一份初心——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典籍和美食的魅力。




隨著短視頻的興起,郝振江將制作美食的過程拍攝成視頻,發布在抖音上。正如他期望的那樣,高還原度的美食和古色古香的場景吸引了眾多關注者,尤其是年輕人。有網友感慨:“這才是我心中的紅樓宴!”這份信仰與執著得到了認可和支持。


然而,我們對古籍的知識和歷史文化的了解還相對匱乏。以我個人為例,只有去過遼寧省博物館和圖書館(位于沈陽)時,才能了解到更多關于古籍的知識和文化。



據不完全統計,我國現存古籍約20萬種,其中數字化掃描影像的有8萬種,而以文本方式存儲、可進行歸類檢索的僅有3-4萬種。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,查找、閱讀和研究古籍仍然不夠方便。


幸運的是,如今有一所“圖書館”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。今年3月17日,字節跳動向北大教育基金會捐贈,全面支持“北京大學-字節跳動數字人文開放實驗室”的工作,研發古籍數字化平臺,搭建一座古籍“智能化數字圖書館”。



雙方將攜手合作,優勢互補,通過古籍數字化保護、整理珍貴的中華文化資源,并推動這些資源向公眾開放。對于讀者來說,這個平臺將成為數字化古籍閱讀工具,使我們能夠輕松了解儒家、道家和佛學的核心典籍,并通過文本數字化進行全文檢索,無需一頁頁從頭看起。



對于學者和愛好者而言,這個平臺更是開放的古籍數字化智能整理工具。它可以幫助我們將收藏的古籍轉化為可查找的電腦文本,同時通過文字識別、校對等工具,一站式完成整理工作。


此外,平臺還將迅速數字化大量古籍的基礎上,對重點文本進行精校,滿足專家學者對常用資料的準確度要求。

閱讀是走進時代、走近作者的最佳方式。愿我們都能在打開儒道經典時領略古人深邃的哲思;閱讀歷史筆記,見證一個時代的風貌;在古詩文中,跟隨文豪暢游八方……


(責任編輯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