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物理反常識解析:牛頓定律揭秘物體運動奧秘
作者:佚名|分類:百科常識|瀏覽:85|發布時間:2025-08-28
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,許多小朋友可能會感到困惑——因為眾多物理規律往往與我們的直觀感受相悖。從本期起,物理王大師將帶領大家探討初中物理中的一些“反常識”現象。
第一問:物體不受力也能運動嗎?
關于物體的運動,并不需要力的持續作用。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,而是伽利略的觀點,牛頓也認同這一說法。
牛頓的第一定律指出:任何物體都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,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。
換句話說,如果一個物體已經在運動中,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下,它會按照原來的速度和方向永遠持續下去。例如,在下面的實驗中,從斜坡上下滑的小車如果失去了所有阻力,它將會無休止地運動。
這確實有些“反常識”,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如果沒有施加力,物體會逐漸停下來。比如,踢出去的足球會慢慢停下;熄火后失去牽引力的汽車也會停止。
需要注意的是,力的概念非常廣泛,不僅包括動力,摩擦力和空氣阻力也屬于力的范疇。亞里士多德正是因為沒有將阻力視為力,才導致了“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”的錯誤觀點,這讓他受到了“打臉”。在中國空間站《天宮課堂·第2課》中,航天員王亞平進行了一個“太空拋物”實驗,其中被拋出的冰墩墩失重,僅受到微小的空氣阻力,因此被拋出后幾乎是以勻速直線運動。
然而,從常識的角度來看,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似乎更符合常理。因為地球表面的物體都受到重力的影響,而阻力為零的情況很難實現。所以失去動力的物體總是會被阻力影響而停下來。這個理論被信奉了近2000年,直到伽利略和牛頓的出現。
現在的孩子們非常幸運,在學完初中物理的牛頓第一定律后,可以輕松地笑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。
第二問:慣性大小與速度大小有關嗎?

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被稱為慣性,因此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“慣性定律”。很多人都知道慣性現象,比如汽車突然加速時人會后仰,汽車突然剎車時人會前傾。
如果問:以1m/s、10m/s兩種速度直線行駛的車,哪種情況下車里的人慣性大?
你可能首先會想到:速度快的物體慣性肯定大,因為車速越快更難停下來。但實際上,慣性的大小只取決于物體的質量,與速度無關。
之所以會產生“速度大,慣性大”的錯誤觀念,是因為沒有正確理解慣性的概念。簡而言之,慣性是物體維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,或者說,慣性表現為物體對其運動狀態變化的一種阻抗程度。
1m/s的車容易停下來,10m/s的車不容易停下來,但這并不能說明后者慣性大,因為這樣的比較并不公平,因為它們的初始速度不同。

如果一定要比較,讓1m/s的車減速到0,10m/s的車減速到9m/s,這樣才公平。同一輛車,改變其速度的困難程度是一樣的,也就是說慣性是一樣的。
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,而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就是質量。
第三問:重力等于萬有引力嗎?
重力等于地心引力嗎?
如果你查閱英文詞典,你會發現重力和地心引力都被翻譯成了“Gravity”。但實際上,物體的重力并不完全是由地球的吸引力產生的。
在教科書中,重力的定義是這樣的: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產生的力。這個說法很巧妙,因為它并沒有將重力和引力劃等號。更嚴謹地說,重力應該是地心引力的一部分。
地球上的物體隨著地球一起轉動,這時需要一個向心力,否則物體早就被甩出去了。而地心引力提供了向心力,剩下的那部分引力就是重力。
由于地球上不同緯度的線速度不一樣,向心力大小也不一樣,所以同一個物體在不同位置,質量是不變的,但重力有可能改變。比如,物體在赤道附近,所需向心力更大,所以重力最小;在南極點或北極點的物體,并不隨著地球旋轉,向心力等于0,重力最大。

PS:地球不同位置,重力加速度不同的原因除了向心力的影響,還有地球形狀的影響。
盡管如此,地球表面的物體重力和地心引力的差別并不大。但在外太空,這個差別就大了:比如,空間站里的航天員處于失重狀態,您能說他們沒有受到地球吸引嗎?顯然不能,要不然他們早就飛出太陽系尋找三體人了。
(責任編輯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