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鹽水鴨 VS 板鴨,哪種口味更深沉?
作者:佚名|分類:生活雜談|瀏覽:88|發布時間:2025-09-28
#南京板鴨和鹽水鴨哪個更好吃?#
南京雙鴨:從選材到成味藏著金陵魂,“南京鴨貴”憑的是一口征服海內外的真功夫
在南京,“鴨貴”從不是虛話——不是貴在價格,是貴在用料較真、工藝講究,貴在板鴨和鹽水鴨各藏一套“征服味蕾”的本事,連海外游子都愿為一口家鄉鴨,跨國托人捎帶。這兩只鴨,早不是普通鹵味,是刻著金陵印記的味覺名片,從選材到成味,每一步都藏著讓口碑傳向世界的底氣。
先看選材,南京雙鴨的“貴”,從源頭就定了調。老饕都懂,做鴨得選“南京本地麻鴨”,這種鴨生長期足120天,皮薄肉嫩還帶點油脂香,既不像填鴨膩得發悶,也不似瘦鴨柴得塞牙。就說韓復興做板鴨,只挑每只重2.5斤左右的麻鴨,鴨齡差三天都不用;許阿姨家的鹽水鴨更挑剔,必須是現宰的新鮮麻鴨,當天殺當天煮,連隔夜鴨都進不了后廚。有回海外僑胞想在當地復刻鹽水鴨,找遍唐人街都沒尋著同款麻鴨,最后只能感嘆:“少了南京的鴨,再巧的手藝也差口氣。”
再談制作工藝,雙鴨的風味差異,全在這“慢功夫”里熬著。
板鴨走的是“濃醇路線”,光老鹵就夠“貴氣”——韓復興的鹵湯傳了百年,每天煮鴨時都要加新料,八角、桂皮、香葉得是安徽金寨的,冰糖要用蘇州產的,連醬油都得是釀造三年的老醬油。鴨子先腌后鹵,大火燒開后轉微火慢浸4小時,鹵湯得漫過鴨身,讓每一寸肉都吸足鹵香。撈出來后還得掛在通風處“吹皮”,等鴨皮收緊泛油光,斬塊時才會有“咔嚓”的脆響,咬下去鹵香能從舌尖竄到喉嚨,連骨頭縫里都浸著回甜。去年有個法國廚師來南京學做板鴨,盯著鹵湯看了三天,最后嘆道:“這鹵湯里熬的不是調料,是南京的百年煙火,我們學不來這種時間的味道。”
鹽水鴨走的是“清鮮路線”,講究“鮮得透亮,咸得剛好”。工藝看似簡單,實則處處是細節:鴨子先要用清水泡6小時,把血水泡干凈,再用鹽、花椒、八角炒成的“鹽料”擦遍鴨身,腌8小時讓咸味慢慢滲進去,既不齁嘴,又能鎖住鴨肉的鮮。煮鴨更考驗火候,得用“文武火交替”,大火煮10分鐘逼出浮沫,再轉小火燜40分鐘,中途還要把鴨提起來兩三次,讓鴨腔內的湯汁循環流動,保證內外熟得均勻。出鍋的鹽水鴨,皮白得像凝脂,一刀切下去,汁水順著鴨肉往下淌,咬一口是鴨肉本身的鮮,混著淡淡的鹽香,連不愛吃鹵味的上海游客都夸:“這鴨鮮得像剛從秦淮河撈上來的魚,清清爽爽不壓胃。”

正是這“選材較真、工藝講究”,讓南京雙鴨的口碑越傳越遠。紐約唐人街有家南京菜館,單靠賣板鴨和鹽水鴨,每天都要排起長隊,有華人吃著吃著就紅了眼:“這味道和我小時候在南京巷口吃的一模一樣,想家的時候就來買半只,咬一口就像回了家。”在東京,還有美食博主專門拍視頻測評南京雙鴨,對著鏡頭感嘆:“以前覺得日本燒鴨夠好吃,直到嘗了南京板鴨的鹵香、鹽水鴨的清鮮,才懂什么是‘一口入魂’,這‘南京鴨貴’,貴得值!”
其實“南京鴨貴”,貴的是對味道的不將就,是板鴨的濃醇里藏著的百年鹵香,是鹽水鴨的清鮮里裹著的金陵溫柔。這兩只鴨,早已超越地域界限,成了海內外都認的“南京符號”——不管是在南京巷口啃著熱乎鴨塊的本地人,還是在海外捧著真空包裝解饞的游子,都懂:一口南京雙鴨,吃的是家鄉味,更是讓世界都認可的金陵真功夫。#南京美食雙鴨#
(責任編輯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