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個國家的華人對中國更有好感煙火里的鄉音:華人心中的中國結
作者:佚名|分類:生活雜談|瀏覽:86|發布時間:2025-09-28
#哪個國家的華人對中國更有好感#《煙火里的鄉音:華人心中的中國結》
在悉尼魚市場,我曾遇見過賣早茶點心的陳阿婆。她攤前的蒸籠白霧裊裊,蝦餃里的蝦仁像小月牙蜷著。阿婆操著廣式普通話講:“我孫兒在唐人街學舞獅,他說獅頭的紅絨球要像故鄉廟前的那樣艷?!彼婕_山,廚房角落擺著從國內寄來的豆瓣醬,玻璃罐上還貼著“鵑城牌”的紅紙標。阿婆的早茶鋪就如同一道道故事,在陳阿婆的心中,故鄉的滋味永遠融入蝦餃褶子里。
馬來西亞檳城的喬治市,是一個充滿亞洲特色的地方,姓林的雜貨店老板總愛和我聊《三國演義》。他店里供著關老爺像,檀香味混著南洋特有的椰糖氣息。林老板說曾祖父下南洋時,把《三字經》抄在芭蕉葉上,如今孫子輩讀華文小學,書包里還塞著國內出版社出的《上下五千年》。他家后巷的墻繪,畫著騎樓與北京胡同的拼貼,青磚墻縫里嵌著從福建老家帶來的碎瓷片。林老板的故事就如一道道歷史,讓我感受到華人的血脈里有著對中國的眷戀。
溫哥華的唐人街,是一個充滿文化的奇跡,中秋夜燈籠串成星河。做旗袍的張阿姨,給顧客量體時會哼蘇州評彈。她們的布料柜里,有從紹興運來的真絲,也有本地染坊仿的花型——但她說“仿得再像,少了鑒湖的水汽,總差那么一絲”。那年中秋,她教混血孫女折兔兒爺紙燈,小姑娘用英語問:“太奶奶,月亮上的兔子也愛吃桂花糖藕嗎?”張阿姨和她的旗袍店就如同一道道文化,讓我感受到華人的對中國的眷戀。
泰國清邁的周六夜市,是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地方,賣芒果糯米飯的阿昆,攤位旁立著塊小木牌,寫著“祖籍潮州”。他把糯米飯團成小金字塔,淋椰漿時的手勢,和他爺爺在潮州老家蒸紅桃粿的手法如出一轍。有回中國游客教他用短視頻,鏡頭里他舉著芒果笑:“我阿公說,潮人的魂在粥里,在粿里,在‘膠己人’的呼喊里?!卑⒗サ呐疵罪埖昃腿缤坏赖牢幕?,讓我感受到華人的對中國的眷戀。
其實哪里的華人對中國更有好感?這問題像問哪朵浪花更眷戀海洋。悉尼陳阿婆守著早茶鋪,把故鄉滋味揉進蝦餃褶子里;檳城林老板在南洋濕熱里,把《三國》講成代代相傳的睡前故事;溫哥華張阿姨的旗袍針腳,縫著吳儂軟語的鄉愁;清邁阿昆的椰漿糯米飯,盛著潮州祠堂的月光。他們在不同的經緯里,把中國的元素釀成生活的蜜。

或許不是“哪個國家”的選擇,而是華人血脈里,總有條看不見的臍帶,連著長江水、黃河浪,連著老槐樹下的棋盤、灶膛里的火光。這就是華人的對中國的眷戀,是祖訓里的“孝悌忠信”,是外婆哼唱的童謠,是逢年過節必掛的紅燈籠——是無論走多遠,心里永遠留著的,那方叫做“故鄉”的月亮。

當曼谷街頭的中文補習班飄出《茉莉花》的旋律,當奧克蘭的華人養老院里老人爭講家鄉話,當巴黎十三區的春聯紅透整條街——你會懂,華人對中國的好感,是煙火氣里的念念不忘,是散在世界各個角落,卻始終擰成一股繩的、叫做“根”的東西。
(責任編輯:佚名)